踏入2025年,香港楼市再度活跃,不仅自住买家入市,连沉寂多年的投机者、投资客也重现市场,为楼市注入新动力。
从低总价房产炒房客姚拾麟阔别8年后重返市场,到美孚“师奶兵团”林太短线炒作获利,再到“劏房大王”吕宇健(Ken Sir)短线操作荃德花园单位,不仅反映投资者对未来市场的信心,更预示楼市可能迎来新一轮的小阳春。
从经济学角度来看,炒房者虽然一向被视为推高楼市的“元凶”,但他们实际上也具备稳定市场的作用。
由于炒房者对市场变化极其敏感,往往能够“先知先觉”,在市场回暖时才释放购买力,间接平衡供需。
例如,曾炒卖近200套低总价房产的姚拾麟如今再度出手,显示其看好未来市场;而Ken Sir时隔4个月再度短线炒作,更直言瞄准农历新年前后的楼市反弹,反映市场信心正在恢复。
政府撤销“辣招”和调低400万以下物业印花税至100港元,降低了短线交易成本,也是投机者重新活跃的原因之一。
此外,长线收租客的比例亦显著上升,笔者公司近期部分新盘买家中,收租客比例甚至高达一半,创近年新高。
这显示市场不再仅依赖自住买家支撑,投资需求正逐步回归,为楼市提供更稳健的基础。
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加剧全球经济波动,市场预期美联储将加速降息,美元走弱趋势明显。
虽然短期可能冲击港股,但低利率环境及资金寻求避险资产的需求,将有利香港楼市。
过去经验显示,每当利率见顶回落,楼市往往随之反弹,加上本地刚需强劲,房价有望逐步回稳。
炒房者的回归未必是坏事,他们的活动反映市场流动性提升,并能及早反映价格趋势。
过去几年,也有不少自住买家转买为租,房价一旦企稳不再下跌,这股购买力也不能轻视。
只要监管得当,投机与自住需求可并存,推动楼市健康发展。随着政策放宽及外部环境转变,香港楼市或已度过最坏时刻,新一轮周期正悄然展开。
精明买家养成中心
全能顾问服务区